您好,欢迎来到好123旅游网。
搜索
当前位置:首页闺藏深山八百载 侗寨笙歌响世界——黄岗村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“最佳旅游乡村”侧记

闺藏深山八百载 侗寨笙歌响世界——黄岗村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“最佳旅游乡村”侧记

好123旅游网 2025-10-19
导读10月17日,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“最佳旅游乡村”颁奖仪式现场,来自黔东南大山深处的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党支部吴龙保,双手微微颤抖地接过那块象征全球乡村旅游至高荣誉的奖牌。仪式刚落,他便迫不及待拨通视频电话,哽咽着喊出:“家人们,我们成功了!黄岗村入选世界‘最佳旅游乡村’啦!”手机屏幕那头,黄岗侗寨鼓楼广场上,数十位身着靛蓝侗布盛装的乡亲手持芦笙,翘首以盼的脸上瞬间绽放出滚烫的笑容,芦笙声隔着屏幕仿佛已飘向颁奖现场。 黄岗侗寨 这 座隐匿于黎平县深山、承载800年侗族文明的古老村寨,在这一刻

10月17日,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“最佳旅游乡村”颁奖仪式现场,来自黔东南大山深处的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党支部吴龙保,双手微微颤抖地接过那块象征全球乡村旅游至高荣誉的奖牌。

仪式刚落,他便迫不及待拨通视频电话,哽咽着喊出:“家人们,我们成功了!黄岗村入选世界‘最佳旅游乡村’啦!”手机屏幕那头,黄岗侗寨鼓楼广场上,数十位身着靛蓝侗布盛装的乡亲手持芦笙,翘首以盼的脸上瞬间绽放出滚烫的笑容,芦笙声隔着屏幕仿佛已飘向颁奖现场。

黄岗侗寨

这 座隐匿于黎平县深山、承载800年侗族文明的古老村寨,在这一刻正式踏上世界舞台,向全球生动诠释中国传统村落如何在“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”间找到完美平衡点。“专家们说,黄岗让‘老祖宗的智慧’真正活了过来,焕发出新活力。”颁奖结束后,吴龙保难掩激动地向记者分享。这份穿越八百年时光的“活力”,正是黄岗村多年来坚持“在保护中创新、在传承中发展”的生动实践结晶。

黄岗村香禾糯田秋景(吴光辉 摄)

黄岗村农人在搬运香禾糯( 吴光辉 摄)

近年来,在各级的统筹指导、社会力量的热心助力下,中国旅游集团的精准帮扶为黄岗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,让这座深山侗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。闲置百年的禾仓被精心改造为“禾仓美宿”,工匠们严格保留侗族传统建筑的榫卯肌理与吊脚楼风貌,同时巧妙融入现代旅居设施,让游客既能触摸古建的岁月温度,又能享受舒适便捷的居住体验。

群众演唱侗族大歌

2024年,黄岗村的旅游综合收入达16.1万元,稳稳带动全村385户村民实现增收。村里的侗族大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常年驻守鼓楼,开设免费传习课,手把手教游客学唱多声部民歌,让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不再是典籍里的冰冷文字,而是能亲身体验、放声传唱的鲜活文化。

黄岗“抬官人节”

黄岗“喊天节”

旅游红利正悄然改变着侗寨的日常。2024年,黄岗村累计接待游客3.68万人次,如今村里已发展起6家特色民宿、4家侗族风味餐饮店、2家文艺奶茶咖啡店和2家民族旅拍店,业态日渐丰富多元。每年“喊天节”“香禾糯节”等民俗节庆期间,近2000名研学游客远道而来,戴银饰、穿侗布、下稻田、唱大歌,沉浸式感受古老农耕文化与浓郁侗家风情。

黄岗一角

香禾糯丰收

产业联动让好日子更有底气。村里的3000余亩香禾糯基地、2500余亩稻田鱼养殖区与1000亩生态茶叶基地紧密联动,构建起“农耕体验+特色物产”的完整产业链。游客既能体验插秧捕鱼的乐趣,又能带走香禾糯、稻田鱼、生态茶等特色产品,村民户均年增收突破一万元。昔日交通闭塞、发展滞后的山村,如今成了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留得住乡愁、赚得到钱”的幸福家园。

黄岗咸鸭蛋

游客在黄岗旅游

“发展旅游,绝不能丢了文化的根、忘了民族的魂。”这是吴龙保多年来始终坚守的信念。为守护村寨本真风貌,当地先后投入专项资金,实施消防管网改造、生活污水处理和古建筑修缮工程,不仅保住了侗寨的青瓦木楼、石板巷道、百年鼓楼,更彻底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,让古老村寨既存古韵,又焕新颜。

走向黄岗的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

游客与黄岗群众共舞

“游客来黄岗,不是为了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点,而是为了感受吊脚楼里的烟火气,听稻田里的蛙鸣,品侗家油茶的醇厚。”吴龙保动情地说,“这份‘最佳旅游乡村’的荣誉,是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,更离不开各级的鼎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。下一步,我们会继续做好传统与现代、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文章,让这份‘世界荣誉’真正落地生根,让更多人看见黄岗的美、爱上侗族的文化,让乡亲们的日子像香禾糯一样,一年更比一年甜!”

来源 | 黔东南微报

Copyright © 2019- how1234.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-3

违法及侵权请联系:TEL:199 18 7713 E-MAIL:2724546146@qq.com

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