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戴佳轶
10月25日早上9点,杭城的风裹着秋日的清爽,把似有若无的桂香送到路人鼻尖。
这是第二茬桂花开后的第一个周末,街头随处可见背着野餐垫、提着相机的人。大家都趁着好天气,开启一场与桂花、与秋日的约会。潮新闻记者也紧跟潮流,从杭州植物园起踏上了这场赏桂city walk。
游客们一起赏桂。记者 戴佳轶 摄
寻香探花,秋趣正当时
刚从杭州植物园青芝坞售票处下车,记者就看到一位保安师傅在路口疏导来往车辆。见记者驻足打量路边的桂花树,师傅主动走上前搭话:“今年桂花开得晚,9月底太热开得少,现在第二茬总算来了,但开得也不多,你可以去园里桂花园找找。”
师傅在此维持秩序已经七八年了,对桂花的情况很熟悉。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,桂花树果然枝丫稀疏,只有凑近了,才能在绿叶间找到点点金黄。
零星的桂花点缀在绿叶间。记者 戴佳轶 摄
进入植物园,凉爽的天气正适合孩子们撒欢。一路上,记者遇到了不少家长带着小朋友秋游。
越往桂花园走,桂花香越浓,只是和往年相比,还是稍显清淡。
在北门桂花园,带着老伴前来的金老师正凑在桂花树下拍照。“本来是来赏菊的,菊花还没开,就先赏桂,今年开得确实不多。”直到手机没电,金老师已拍了186张照片,这才安心准备回家。
植物园里的菊花到了。记者 戴佳轶 摄
出了植物园,青芝坞红灯笼土菜馆的老板张大哥有些感慨:“今年生意比往年淡不少。前段时间还高温,紧接着就断崖式降温刮风,大家不太愿意出来了。”
他指着店门口八张户外椅,“往年这时候院子早坐满了,现在就零零散散几桌,也就包厢还有些客人。”
不过张大哥也有盼头:“园里已经在布置菊花展,等11月初菊花开了,说不定人能多些,到时候赏菊配土菜,该热闹了。”他一个人又当老板又当厨师,却没少盼着秋日里的好生意。
人潮花事,秋日里的忙碌
离开青芝坞往满觉陇方向走,赏桂的氛围一下子浓了起来。石屋洞洞口的桂花树开得正盛,不少摄友扛着相机蹲守,毛女士和女儿是今早专程从上海赶来,当天来回只为赏桂,她举着专业相机对着花枝拍摄:“石屋洞是我们的第一站,这里的桂花比预想中开得好。”
(石屋洞洞口依然拥挤。记者 戴佳轶 摄)
“做完你的,做你的。”这大概是最近满觉陇赏桂民俗活动非遗集市上所有摊主的心声,“根本忙不过来。”
石屋洞门口胡家茶铺的摊位,买桂花糕都排起了队伍。胡大姐告诉记者,她们从凌晨三点就起来做桂花糕了,一直到中午12点早饭都还没吃。“根本来不及。数也数不清买了多少笼了。”
胡大姐卖桂花糕的摊位前排着队伍。记者 戴佳轶 摄
集市上,几乎家家摊位都是售卖桂花的衍生品。桂雨粮油副食品商店的唐姐是满觉陇村原住民,看着来往人群说:“每年这时候都热闹,今年第二茬桂花不算旺,但大家赏秋的兴致一点没减。”她摊位上的桂花红茶、龙井、干花、糖桂花等,都是9月底第一茬桂花开时自家摘了制作的。
唐姐摊位上的桂花制品。记者 戴佳轶 摄
沿着山路往上,《千与千寻》同款“汤屋”打卡点人气爆棚,能望见“汤屋”的平台上挤满拍照游客。
游客们扎推拍摄。记者 戴佳轶 摄
再转个弯,是往“汤屋”和白鹤峰最佳打卡点的通道,这条通道宽不过一米五,上山和下山的人自觉分成两列行走,人群中不时传来小声念叨:“太多人了”“太夸张了”。
刚从打卡点下来的小姐姐告诉记者:“打卡点不用收费,就是人特别多!”现场保安也表示,从早上9点开始,往打卡点去的游客就多了起来。
(往“汤屋”打卡点走的通道挤满了游客。记者 戴佳轶 摄)
“我们已经排了15分钟了。”时近下午1点,满觉人家创意民间菜门口仍有不少食客在排队。带着女儿前来赏桂的楚先生告诉记者,“早料到满觉陇会堵车,选择了公交出行,没想到公交车也在路上堵了一会。”他们11点到满觉陇后,在非遗市集逛了一圈,这才来排队吃午餐。
到处是赏桂的游客。记者 戴佳轶 摄
秋日赏桂本是件舒心事,这个周末要是您也计划出门,感受最后一波秋桂,不妨选公交、骑行这些绿色出行方式,让这场和秋日的约会,更顺畅自在。

好123旅游网
2025-10-26